「效笑效顰一陣風,體育盡在不言中。封關禁足曾經歷,崎嶇路上待英雄」。
進入常態化防疫階段
隨著疫情的緩和,本澳已進入常態化防疫階段,各體育總會亦已按步就班地組織代表隊進行了訓練以及具體計劃了舉辦各項比賽和活動,爲明年參加第十九屆杭州亞洲運動會積極備戰,預期在不久的未來,澳門體育將重新恢復昔日百花齊放的繁榮景象,迎來欣欣向榮的活力小城,健康都市的形象。 當然,前提必須是疫情繼續緩和,社會面抗疫繼續是動態清零,否則,一切美好的願景仍舊難於實現。
澳門患上了「恐疫症」
經過了「618事件」之後,澳門某些部門似乎患上了「恐疫症」,自六月十八日本澳疫情爆發出現封關禁足之後,遺留下「一朝被蛇咬,三年怕草繩」的恐懼感,官僚主義事事驚前怕後,近日更制定了「19人餐飲」,「299人聚宴兼核檢」的「怪招」,公共部門或受政府資助的機構或團體不可舉辦多於19人的餐飲聚會;不受政府資助的私人機構或個人可辦最多299人的餐飲聚會,但要求倘有20人或以上參加,工作人員及參加者須持有適當的核檢結果證明,以及保留參加者名單28天。此「怪招」一出,受到社會的質疑及不滿,更有體育界人士發文抨擊,說「雙重標準」擾民,欠缺科學依據,讓人「摸不著頭腦」,不少大酒樓茶市已經恢復,飲茶市民眾多,往往一個比較大的廳就有幾百人同時進食,卻不見設定限制,他質疑為何會有「雙重標準」,限制團體聚餐,矛頭更直指「受政府資助的機構或團體」,不可舉辦多於19人的餐飲聚會,反而不是限制早午晚市堂食人數?應清晰說明餐飲聚會防疫標準,讓市民有共識遵守,而非將指引變來變去,既擾民又惹市民爭議。
抗疫工作應「有的放矢」
筆者認同當局對抗疫工作採取嚴防政策,但亦應該「有的放矢」。中國內地目前仍出現疫情反覆的現象,但「大環境」是採用「外馳內張」的防疫策略,保障民生與經濟發展。日前的本月十二至十四日,廣州從化舉辦了「二○二二年粵港澳大灣區首屆戶外休閒運動節」,吸引了粵港澳人士參加。 運動節由廣東省社會體育和訓練競賽中心、省戶外運動協會主辦,省武術協會、省風箏協會、省龍獅運動協會等承辦,活動旨在以體育為切入點,助力構建粵港澳大灣區新型體育旅遊產業體系,輔助灣區文體旅深度融合。活動推出的三十多項水陸空新潮戶外運動,按不同類型分成十大功能區,每個功能區都設計了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其中既有賽事,也有大眾體育及項目,現場組織市民參與全民健身,營造豐富多彩的交流氛圍。
大灣區三籃賽已完成四站
另外,由澳門體育局及澳門星娛樂製作有限公司主辦,永利渡假村(澳門)股份有限公司冠名贊助,有澳門球員參加的「永利盃 - 大灣區3×3籃球巡迴賽」,由六月上旬起走進大灣區各城市進行分站巡迴預賽,日前已完成第四站的比賽,前八名廣東凍茶道隊,FIT馬凍茶道, 澳科菁英一隊,曼巴奢護青年隊,肇慶WNT一隊,雲山俱樂部隊,莞科隊,飛魚隊獲得參加十月十至十六日會師澳門總決賽的資格。
冀儘快恢復澳體活動
筆者期望在不久的未來,澳門能舉辦更多的大型比賽及體育活動,重塑及重振當年昔日中國澳門特區勁運縱橫的雄風。
「體育意義用心藏,勁運精神傳四方。眼前當下應珍惜,運動健康不可忘」。
--- 漣 漪 ---